綠電採購平台逾20企業青睞 陽光伏特家拚市佔第一

聯合新聞網 2022-09-01

全台首家再生能源售電業者「陽光伏特家」,今年6月推出「中小企業綠電採購平台」,助中小企業因應綠色供應鏈需求。該公司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近日受訪表示,今年再生能源交易市場快速成長,目前已有逾20家企業透過平台洽詢綠電。陽光伏特家今年已達成綠電供給增加一倍,目標要成為中小企業綠電市佔率最高的售電業者。

展望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,陳惠萍則強調公民參與,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選擇環境永續的產品,「淨零的核心是減碳,所以碳排放必須有價化,我們要為自己的排碳付出代價,否則就是地球為我們付出代價。」

RE10微型方案助中小企業

台灣綠電需求孔急,陽光伏特家扮演中介者角色,透過友達光電、雲豹能源及奇美實業取得綠電,再轉供給企業。在中小企業綠電採購平台,企業可以購買每月最少500度,最多5000度的綠電,由台電安裝所需的智慧電表。截至8月底,包括台灣大哥大、Gogoro、屈臣氏和歐萊德等業者皆採購綠電。

陳惠萍表示,陽光伏特家發現,台灣中小企業每月平均用電約5000度,「我們希望中小企業可以走到綠電百分百的第一步,就是RE10目標(綠電佔比10%);我們提供微型方案,一單位買500度,就可以走出第一步。」

她強調,透過電力自由交易市場,發電業者的綠電轉供銷售,可以賣到更好的價格,且可以讓綠電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,「陽光伏特家可以媒合很多用戶,一起去採購綠電,讓發電業者可以提高綠電轉供率。」

中小企業綠電稀缺 

近年國際興起「綠色供應鏈」,台灣許多供應鏈業者都感受到減碳壓力。陳惠萍傾聽中小企業心聲,不少業者都表示綠電供不應求,她強調:「政策和國際綠電的要求,會推動綠電的需求端更強勁,只是早期供給不如這些需求端,所以綠電的稀缺,是前幾年到現在一直看到的。」

陳惠萍坦言,陽光伏特家取得售電業執照後,前面一段路走得辛苦,必須說服發電業者跳脫熟悉的台電躉購制度(Feed-In Tariff,FIT),走進自由交易市場;然而,未來隨著綠電供給增加,價格將有變動,綠電交易也將更熱絡。

在此轉型過程中,政府也須積極研議再生能源支援制度,例如日本、德國採用的「電價差額補貼制度」(Feed-in Premium,FIP),以及未來可直接以第三型電廠進行轉供等政策措施,鼓勵更多電廠進入綠電交易市場。

環團綠色和平也在2020年發起《RE 10x10氣候宣言》,邀集台灣中小企業承諾於2025年前使用總用量10%以上綠電,理念同樣為「RE10」,已有逾30家企業加入,橫跨紡織、製造、金控、資通訊等產業。

減碳要走到「生活淨零」

陳惠萍去年至英國參加聯合國第26屆氣候大會(COP26),發現淨零轉型並非僅有硬體轉型,更牽涉到社會整體公正轉型,必須透過「公民參與」的機制,讓更多人了解能源轉型的政策,提高民眾的支持度,政策才能成功。

對於台灣2050年淨零政策,她則盼望未來走向民眾共同參與的「生活轉型」,也就是消費者在生活中,有意識地選擇使用再生能源的環境永續產品,讓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,透過商業模式去實現,並且擴大到更多的產業別。

閱讀全文 →

其他媒體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