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旗(台灣)銀行近期攜手台灣最大公民電廠平台「陽光伏特家」,首創國內「公益碳權」新商業模式。據了解,花旗是在四年前攜手陽光伏特家,當時雙方一同協助社福團體建置太陽能光電系統,並取得再生能源憑證, 如今則是透過節能減碳創造碳權收入。
這項新專案,主要是由花旗銀行捐款協助社福團體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,更換高效節能燈具,預估十年可節省130萬元電費支出,累積約180噸減碳量。待減碳實績誕生後,由另一合作夥伴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,以每噸2,000元碳權額度,協助銷售給國內B型企業綠藤生機,銷售所得最終還是會回到公益用途。
企業助社福團體減碳 創造碳權收入
花旗(台灣)銀行董事長莫兆鴻表示,花旗集團承諾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,2030年將達成1兆美元的永續融資。
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也提到,陽光伏特家在創造公益碳權模式上,努力了兩、三年,現在終於鴨子划水浮上檯面。
她解釋,一般國內向環保署申請碳權抵換專案的計算時間為10年,因此在這10年內,陽光伏特家必須觀察這些燈具有無妥善維護,以及開關燈是否在固定時間,才能計算減碳效益。
她透露,從碳盤查、汰換燈具,到通過BSI認證,前前後後約花一年,申請碳權的行政程序有些長、成本也高,未來希望流程可以再更簡化一點。
目前全世界已有130個國家,230座城市,以及超過700家企業,響應淨零碳排的倡議與行動。今年3月,國發會公布淨零轉型路徑,引領台灣企業向前邁進。
陳惠萍表示,企業要達到減排有幾個重要階段,第一步要先做碳盤查,例如企業在製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直接碳排放,用電所造成的碳排放,以及員工的差旅、企業的供應鏈等其他間接的碳排放。
台灣還要再加油 縮減行政流程
下一步才是減排、減量,而最簡單的減排方式就是透過使用全綠電來達成,但要達到完全淨零幾乎是不可能的,在這樣的情況下,企業可選擇用碳抵減的方式,也就是當碳排已減無可減時,可用碳抵換、購買碳權達到碳中和、淨零目標。
陳惠萍說,通常企業為了達到碳中和,減不掉的碳會透過購買碳權來抵減,但對社福團體來說,他們並不需要「碳權」,需要的是「節能減碳」,透過節能所省下的「碳權」餘額還可拿來交易,再回饋給公益團體,無論是對企業或對社福團體來說都是雙贏。
那麼碳權該如何計算呢?陳惠萍舉例,社福單位在沒有做節能減碳的狀況下,碳排放是20噸,在汰換燈具使用綠能後,減少的5噸碳排,即可計算成碳權拿來交易,在通過英國標準協會(BSI)等第三方驗證單位的驗證,並向環保署申請碳權抵換專案,得到減碳額度。
而企業購買碳權,則可用於「環評抵換減量」、「碳中和宣告」以及「其他自願性減碳承諾」。
閱讀全文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