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價漲帶動綠電、能源管理需求上升,高電價會是未來趨勢嗎?

數位時代 2022-07-01

台電宣布電價調漲後,引發工商界兩極評論,特別是這次的火力集中在工業用電大戶調幅15%超乎預期,不少企業大老大喊吃不消。

7月1起高壓及特高壓用電大戶電價調漲15%、住宅用電1,001 度以上調漲9%,這次電價平均調幅為8.4%,但仍未完全反映電價成本,僅舒緩國際燃料成本壓力290億元,預估台電今年虧損將超過千億元大關。

當電價解凍後,企業勢必面臨更高的成本壓力,民眾也憂心是否導致通膨加劇?另一方面,有了電價調漲的誘因,產業投入綠電、能源管理需求將上升。


企業能源管理、綠電需求上升
「台灣工業電價是世界第6低,過去因為電費低廉,很多用電產生了浪費,等於是全民補貼用電大戶,」專攻能源物聯網的台灣新創聯齊科技執行長顏哲淵評論,當電價逐步趨向合理機制是健康的,但初期一定會有雜音。

不過換個角度思考,「什麼事都不做,(電價調漲)必然付出成本;但適當投資,長遠來看不見得營運成本會上升,」顏哲淵指出,如果企業投入自發自用的綠電,降低對市電(台電)的依賴,例如:工廠安裝太陽能板、儲電設備來做電力調控,白話來說,工廠就是一個「虛擬電廠(Virtual Power Plant)」的概念,當電力自給自足的能力提升,減輕營運成本受到外在電價漲幅的影響。
換言之,當電價調漲,被視為「貴電」的再生能源電力也有機會脫穎而出。

台灣首家取得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的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表示,過去綠電最大的頻頸之一就是電價,因為大家覺得電價太低,綠電就特高。以數字來看,目前平均電價從2.6253元調升至2.8458元/度,綠電零售的平均價格落在5.5至6元。

「先不論電價漲在誰身上,電價漲對綠電業者來說是利大於弊,」馮嘯儒說,當兩者的價差減少,企業會更願意去購買綠電,「都是電,為什麼不買乾淨一點的,購買綠電合理性提高,」但現階段對一般民眾來說仍缺乏剛需,沒有急切的需求。

閱讀全文 →

其他媒體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