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馮嘯儒(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、台灣再生能源憑證產業發展與推廣協會理事、2021 Asia Gen.T 新銳先鋒)
2020年台積電宣布加入RE100倡議,成為全球第一家宣示加入的半導體產業後,台積電布局再生能源的每一步都能引起大眾注意。近期除了新建的高雄楠梓廠區將帶動周邊人流、就業機會更甚是否會因此讓電力供給更加緊繃都讓人為之關注,而台積電買光台灣99%綠電作為新聞標體也引起產業熱議。
然而,台積電真的能夠買走99%的綠電嗎?又或是台灣綠電交易的現狀有跟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,陽光伏特家自2019年取得全台第一張綠能售電業執照後,積極促成更多電力交易,透過本篇將深入解析目前綠電交易的現況及待解的問題。
從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憑證統計資料中,2022年Q1三個月總計產出189,646張憑證(每1000度綠電產出一張憑證),台積電購入的憑證張數為173,697張,其中風電佔154,966張、光電為18,731張。
在Q1所有憑證中,風力發電佔9成(169,152張),主要買家為台積電、台達電子、日月光、群聯科技、南亞科技等。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在前期投入就有顯著差異,由於風電需要投入的資本額極為龐大且建置工期長也更困難,通常於計畫前期就已經確認電力買家並一同投入建設。
以此前提之下,風電所產出的再生能源本質上並非為了進入零售市場,更像是由有需求的買家一同加入建設並完成批發購電。
回到太陽光電,又可分為大型光電如第一型電廠及中小型光電,其分布為大型18,731張、中小型1,763張,如前言台積電所買走的光電憑證為大型光電。而這些大型光電多為早期就投入布建的鹽灘光電,並非近期才廣泛布建的屋頂型或地面型光電。
初步分類憑證來源後,大致可知台積電所買走的綠電是早期便規劃投入的再生能源建設,而非將市場上所有的供給一掃而空。
回到自由交易市場中,中小型光電所產出的憑證僅有1763張,然而以目前的建置容量而言,預計能產出的張數是1,823,059張,剩下的99.9%為何沒有出現在交易市場中?
其緣由回到綠電市場四大障礙:綁、限、難、窄。
2020年電力自由交易正起步,當時便發現制度上僅開放第一型電廠做電力轉供,此一限制對台灣中小型光電佔多數的現況並不合理;透過與政府部會及相關局處的溝通及努力,目前法規也正積極討論放寬行政流程等方式,陽光伏特家的做法,是協助許多電廠三轉一流程,與法規並行並持續倡議三轉一流程簡化,讓更多中小型光電可以儘早進入交易市場。
而要解決「綁:融資及信用評級」,更需要透過最佳化用電匹配及完善的信託架構,包括多元的用電戶追蹤用電行為、取得準確的用電曲線,並搭配完善的太陽能發電曲線紀錄,為購電及發電雙方匹配出最合宜的採購度數,在不浪費每一度綠電的安排中,盡可能為更多企業採購足量綠電,而不大幅增加投入成本。
將電力跳脫躉售制度雖對發電業者而言有更多收益空間,但風險卻因此提高,在信用評級中所有售電業的評級都與台電不可同日而語。發電業者若要順利轉供及維持電廠信用評級,需要與銀行業者合作,打造出電力轉供的信託架構,確保售電業者與發電業者的金流風險及可靠性。
以此為基礎,才能持續創造更高經濟及社會價值的電力交易市場,也積極降低外部風險因素。
在2022年Q1產出的中小型光電憑證數量中,陽光伏特家促成841張憑證交易佔比近5成, 所服務的產業別橫跨半導體、通信、運輸、美妝、金融、電子業,再再顯示導入綠電在淨零趨勢中的重要性,其中不乏跨國企業於台灣之分公司,其用電模式單純且與太陽光電發電曲線接近,達成RE100計畫並非難事。
此外,台灣也有許多以外貿為主的中小企業也正積極洽詢導入綠電的方案,為的正是保持競爭力及符合國際減碳趨勢下所新設的法規條件。而在各種商業模式創造更多投入可能性的同時,也如同為台灣創造更具社會價值的綠電、更乾淨的電網,加速能源轉型。
閱讀全文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