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1 Meet Taipei】在商言商賺不到錢了?專家:大公司、新創都該具備ESG基因

Meet創業新聞 2021-11-25

ESG是近幾年資本市場最熱門話題,連比爾蓋茲、馬斯克等人也紛紛跳出來強調永續的重要性。2021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於20日下午舉辦「永續創新講座」,搭上「ESG」熱潮,邀請KPMG、活水社企投資開發等企業領袖,同台探討新創如何與主流企業合作,新創業該如何具備ESG思維。

ESG時代下,新創必須串聯多方利害關係人、產生影響力!

「未來,做生意的人在商言商不一定賺得到錢;必須 在商言環境、在商言社會 。」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表示,新冠狀病毒(COVID-19,俗稱武漢肺炎)加劇社會不平等,也對SDGs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)帶來不少衝擊。例如全球暖化1.2度C、全職工作減少2.55億、新增1.2億極貧人口等。如何在疫情、ESG時代下致勝?「關鍵在於——制定有力道的 影響力策略 ,進行社會創新。」黃正忠說。

黃正忠解釋,企業首先須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,構建出永續策略藍圖,並且清楚訂定專案目標成效;其次,利用科技、數位化方式打造創新解方;最後,串聯多方利害關係人,共同挑戰體制下既存的信念、文化與權力關係。

如何從社會參與中挖掘商業價值?黃正忠分享幾個新創與主流企業合作的成功案例。

荷蘭新創「Tony's Chocolonely 東尼寂寞巧克力」致力於達到零奴工的巧克力生產,黃正忠認為,東尼寂寞巧克力不以「獲利」為唯一的經營理念,成為明顯的品牌識別,因此吸引不少台灣企業如全家、家樂福、屈臣氏等,願意採購上架。

除了透過上架永續商品傳遞影響力外,企業也面對綠電採購和社會公益需求,台灣大哥大便與台灣新創「陽光伏特家」合作建置綠能公益電廠,並帶領旗下供應商和用戶擴大乾淨能源的使用。

此外,7-11則攜手零廢棄時尚新創Story Wear、腦麻協會推出時尚丹寧包與多功能飲料提袋,以零廢棄循環經濟為號召響應環保,「一項合作可以達到2種效果,愛地球又能幫助社會弱勢。」黃正忠強調連結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性。

「世界、台灣還有很多問題,待創新力量共同參與。」黃正忠說道,沒有公司可以獨立為之,他期許台灣新創可以持續建構健康的商業模式,與有資本的主流企業合作,共同推出完善、創新的解決方案。

為何新創公司都應具備ESG基因?

「ESG到底是商業策略,還是倫理道德?」活水社企投資開發董事長鄭志凱指出,大多數人在談論ESG時,都以策略角度來思考,但「 ESG更應該是一個企業需要去遵守的基本倫理道德 ,」他認為,「應該去引導企業經營的方向,不該做的行為就不做。」

鄭志凱提及,有人說企業的責任就是要賺錢,且每個人的基因中都有「自私」元素,為自己求生存、獲利乃人之常情。但「一個公司應不應該也是自私的?」他說道,公司集結眾多員工、投資人,「他們有共同目標和社會責任,所以從根本上來看,公司作為一個集合體,其實是沒有自私基因的。」

例如,千禧世代在加入一家公司前,會考量這份工作是否會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力,「不再是單純為自己生存上的需要。」且這家公司需要提供與其他企業不同的創新服務或產品。

「若新創公司可以具備ESG基因,不僅容易聚集人才、品牌及社會形象良好,也能與投資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。」鄭志凱以活水影響力投資為例,在選擇投資標的時,除了評估發展前景、收益外,更重視新創可以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力,例如:對外服務是否對社會產生顯著影響力、對內公司治理政策是否公平、透明等。

根據目前政府規定,只有擁有實收資本額台幣50億元以上的企業,才需要製作並公布ESG報告。不過2年後,規定將下修至資本額台幣20億元以上的企業皆須繳交,他認為:「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以ESG的標準發展商業模式,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願意進行投資。」

「資源如今掌握在比較年長的世代手上,」鄭志凱期望投資人能如槓桿般,「透過資本運作,讓年輕創業者創造影響力。」

閱讀全文 →

其他媒體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