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離桃園市兩小時車程,泰雅族「比亞外部落」位於北部橫貫公路正中央。部落電力仰賴線路翻山越嶺供應,每逢颱風來襲,停電乃家常便飯。直到二〇一九年起,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與居民合作,在當地集會中心——比亞外教堂的屋頂陸續設置光電版,讓教堂自主生產能源,終於暫緩了長年陰影。
再生能源聯盟秘書長高如萍形容,這是「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裡」。部落得到穩定能源,還能省電費、賣綠電,藉此有了經費做公共建設,下一步擴大社區營造,保育當地稀有鳥種藍腹鷴,也吸引年輕人返鄉。
高如萍曾旅居德國,見證德黑森邦沃夫哈根市(Wolfhagan)轉型,全市在二〇一五年達成百分百使用綠能,關鍵便是「公民電廠」。
市府出資七成五,居民佔二成五,沃夫哈根公民能源合作社於焉成立。市府僅協助尋找土地、處理行政流程,經營方針通通由市民共議。因為官方作大股東,銀行放心融資,股權甚至供不應求。
新建任何一支風力發電機、任何一片光電板前,市民代表會邀請當事人出席,以「共識決」討論工程利弊。且綠電收入不只分紅,也用於維護都市景觀,路燈與電器補助。高如萍強調,單靠理念推動公民電廠,太容易遇到瓶頸,「要讓全民有感,透過綠電,我們得到了實質回饋」。
由於條件限制,台灣的公民電廠以光電為主,多座落中南部;但隨經驗累積,近年開始在雙北落地。例如台北市「信義新城」社區,管委會在正式裝設光電版前,先逐步更換感應燈具、節水裝置,讓上百住戶感受到「節能有好處」,最後推動公民電廠時,阻力就少了。
但依環境差異,目前一片光電版的營運成本約在三至六萬間,對有意投入的民眾仍是沈重負擔。公民電廠媒合平台「陽光伏特家」,便在逆境中窺見藍海。他們徵求屋主出租屋頂,再邀請民眾集資經費,每月依會員的投資比例分紅,已建置兩百六十五個案廠。
部分坪數太小,大廠認為「不划算」的場地,也成為公民電廠突破口。陽光伏特家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向北市府承租關渡國小屋頂,作為公益使用。將收入捐贈在地組織,一邊發電,一邊供民眾參觀,藉此宣導能源議題。
「能源轉型的關鍵,在於全民參與。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強調,公民電廠雖小,終能成聚沙成塔。許多民眾投資光電板後,開始身體力行節能減碳,她還收過會員來訊:「以前天氣一熱就心煩意亂,現在想到有陽光才能發電,開心多了。」
閱讀全文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