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電浪潮 公民電廠兩大難題

聯合新聞網 2021-10-26

家戶屋頂 遺落的市場

 

 

「公民電廠本該遍地開花,在台灣卻有志難伸。」國內最大公民電廠募資平台「陽光伏特家」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說,台灣的太陽光電市場,家戶屋頂是被遺落的市場,加上政府的綠能政策長期「重量不重質」,只想找大企業、大面積的案場快速達標,社區屋頂因規模小而被拋棄。

 

她認為,能源轉型不能只衝量,應更加強社會參與,提升公民綠能意識,才有助整體能源轉型。抱持全民參與理念,陽光伏特家透過網路平台,讓民眾參與建設光電,募資打造逾三百座公民電廠,每天發電約一千八百萬度,一年減碳量相當於十七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。

 

據台大風險中心調查,高達八成台灣民眾對屋頂打造光電場樂觀其成,但政府放行公民電廠四年,總發電量始終不及全國一成,兩大難題是住戶的同意權,還有政府和金融業都對公民電廠很不友善。

 

 

流程繁瑣 標案不友善

 

 

蓋公民電廠的流程繁瑣,除了要先徵得所有權人同意,還要申請執照、結構安全證明等,並測量日照時數,計算蓋電廠「划得來」,再委託台電審查,確認穩定性。但黃淑德感嘆,第一關要徵得住戶和管委會同意就很難了,幸好天空七號場址是教會資產,溝通方便才較順利。

 

陳惠萍幾年前想參加學校屋頂的光電場標案,但發現政府統一招標的規範非常不利公民電廠,「必須實收資本額幾千萬的公司才能投標,第一關就卡住所有公民電廠」;而且政府工程標案重視進度,完成的時間要明確,但公民電廠需要花時間與民眾溝通,納入在地需求,因此很難符合標案要求。

 

直到第五年,陽光伏特家才和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合作,取得北市關渡國中的公民電廠案,此案採在地優先策略,六十三片光電板半數由市民出資、收益。陳惠萍說,廿年的發電收益還可支持關渡國中的能源教室,成為社區認識綠能發展的重要基地。

 

 

政府、銀行 看大不看小

 

 

「政府、銀行都看大不看小,公民電廠要開枝散葉才會這麼難。」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主任吳心萍說,公民電廠合作社資本額本就偏低,很難和財力雄厚的商業大廠競爭,搶不到公有地,銀行也不願融資,應該參考歐洲國家,規定金融業要把「環境社會治理(ESG)」列入放款規範,才能解除不公平競爭。

 

公民電廠規模雖小,卻是迎合分散式發電、結合智慧電網的國際趨勢,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趙家緯指出,台灣只把公民電廠當成綠能大戰略的「點綴」,非常可惜。以同樣陷入能源轉型困境的韓國為例,首爾在二○一二年喊出「減掉一座核電廠」,官方繪製首爾的日照地圖,供民眾了解自家屋頂、陽台適合發電的方位,也補助安裝光電板或投資公民電廠,最後節能達標,公民電廠功不可沒。

閱讀全文 →

其他媒體報導